如何阅读一本书?读书笔记,书籍互推

今天分享一下最近看的两本书的笔记,陆续看了好几天,今天刚好有空整理了一下,总要找个地方发出来,就决定是这里了,也算是个人对朋友们的一个新年礼物吧哈哈哈哈。
有一本书,大家肯定看过,没看过的起码也听说过,那就是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,好吧,今天的主角不是它,这破书又长又臭。
而是:《如何再次拿起书》和《高分读书法》
《如何再次拿起书》针对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,《高分读书法》则是提出了具体的看书操作实践,

下面是笔记:
做法
主动,让脑子运转起来,而不是被动接收信息

  1. 阅读前

    1. 看书的封面简介,文章的标题,里面有很多隐藏信息,从各个角度推测可能要写的内容,也即带着问题去看
    2. 若是有门槛的读物,提前搜索一下相关资料,更容易理解
    3. 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,为什么而读,根据目录写下对应的目标
  2. 阅读中

    1. 做一个记者,书、文章对面是一个人,与他交谈,而不是看书,不动脑子的阅读是最轻松愉快的,不要默认所读到的信息都正确
    2. 边读边问,真的是这样吗,不断质疑,不同的观点,不同的结论,不断猜测。(提问的艺术)
    3. 理清作者的情感倾向,分析文章的脉络结构
    4. 不要求速度,不奢求一遍过,有疑问就标记
  3. 阅读后

    1. 尝试用自己的话,简洁地总结内容,最核心的东西
    2. 如同一条鱼,去掉鱼肉,只剩鱼骨,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,是否可以重新构建框架
    3. 是否还有其他观点,其他同类型书籍可以参考
    4. 尝试提出问题,并在书中找到答案,某人在某种情况下是如何处理某件事的,结果如何?前提如何?

读书认知

  1. 专家推荐:意味有专业背书,且含蓄承诺有一定的价值适合所有人,可让人盲从
  2. 推荐书:除非一个人非常了解另外一个人,否则无法推荐书,没有共同的爱好,荐书反而成了沉重的责任(可以列出你最喜欢的书籍,让别人推荐)。
  3. 假读:只想读完书,要一个结果,然后把它从清单上划掉。
  4. 读书准则:随性而读,有时候阅读本身就是结果,不是为了从中获得什么,只是想读。
  5. 如何找书:上游和下游,这边书作者受了谁的启发,它又启发了谁,那些跨越时代的经典。
  6. 对书的态度:不同的书有不同的作用,有的需要大量评价,有的随便看看,别用一样的评价对所有书,如同看人下菜。当为了乐趣而读,入迷就是唯一目标,做笔记是愚蠢的,当为了咨询而阅读,最好还是做笔记,书有可浅尝者,有可吞食者,少数则需咀嚼消化。。
  7. 书单:警惕书单,书单不过是部分运营和读者认可的产物,尝试成为某范围内的准则。而它,不一定适合你。
  8. 为什么总想读快点:书那么多,时间那么少,“听过的旋律很美妙,但没听过的更美妙。”未知的真的是更好吗?,且许多书读的越快,就越觉得没意思。
  9. 学会如何思考:意味着学会如何控制思考形式和思考内容,选择关注哪些内容,选择怎样从经验中构建信息,获取信息。讲思考换成“阅读”,同理。
  10. 勿焦虑请谦逊:人生是一场朝圣,每个人都是旅人,是一个徒步旅行者——一个知道自己要去哪儿,在路上,同时也知道自己还没有到达目的地的旅行者。
  11. 浅读和深读:深思和浏览并不冲突,浏览和专注阅读可以而且应该共存。
  12. 想象带来快乐:因为它们‘劫持’了人类大脑的一个系统,一个本已进化到能够感知真实世界快乐的系统。我们喜欢想象出来的、虚假的体验,因为在某种程度上,我们不会将它们与真实的体验区别开。
  13. 重读的必要性:我们大多数人都读得太快,读得太多,不愿意重读那些自以为已经明白的内容,这一点是很不明智的。我在这里用了“以为”这个词是经过考虑的,因为我自己的例子已经表明,一本有价值的书只读一遍,你是绝对不能完全领会其精华所在的,而我们却常常错误地以为书只要读完一遍就万事大吉了。但是对那些只求“读过”,只想从“必读书目”上勾掉书名的人来说,重读甚至比慢读、边读边思考更令他们厌恶。较之阅读一本不熟悉的书,重读一本书经常会带来一种更为重要、更为戏剧化,而且,没错,更为新鲜的体验。
  14. 不同:这本书很好,但我不喜欢。
  15. 一本书的五种评价:

    1. 我能看出这本书很好,而且我喜欢它;
    2. 我能看出这本书很好,不过我不喜欢它;
    3. 我能看出这本书很好,虽然目前不喜欢它,但是相信坚持读下去,我会喜欢它的;
    4. 我能看出这本书很烂,不过我喜欢它;
    5. 我能看出这本书很烂,我也不喜欢它。

推荐书单:好好好,上面写着不能推荐书的,但是我就是要写,今年看过的觉得还可以的

  1. 动物庄园
  2. 1984
  3. 太白金星有点烦
  4. 搞懂金融的第一本书
  5. 认知觉醒(作者周岭)
  6. 世界是部金融史
本文著作权归作者 [ lulu ] 享有,未经作者书面授权,禁止转载,封面图片来源于 [ 互联网 ] ,本文仅供个人学习、研究和欣赏使用。如有异议,请联系博主及时处理。

发表留言